基于GNSS-MR导航卫星能提供长期稳定和高时空分辨率的信号等特点,联合利用BDS (L1,L5,L7)、GPS(L1,L2,L5)、GLONASS(L1,L2) 三个卫星导航系统高度角小于20°的SNR数据对海平面高度进行反演,验证多模GNSS-MR监测海平面高度变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得到三者联合反演的海平面高度与验潮站实测数据在2016年190~196天里整体趋势有明显一致性,三者高度监测结果的RMSE皆优于0.323 m,相关系数R优于0.83.多模GNSS-MR监测不仅保证了岸基GNSS站对海平面高度监测连续性及时间分辨率,而且保持较好的整体反演精度.
印支—燕山期,研究区中古生界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具有广泛分布、类型多样、地层卷入差别明显的特点,多阶段、多期次的构造演化过程,导致多个构造层及展布方向不同的构造带发育.本次通过对新、中、古生界叠置盆地的断裂性质、构造类型、特征进行分析解剖,系统总结了王官屯—乌马营地区上古生界逆冲推覆带各段的构造变形特征.研究认为:印支期研究区为宽缓背向斜构造特征,燕山期具有深层叠瓦冲断厚皮构造(基底卷入型)与浅层滑脱推覆薄皮构造(盖层滑脱型)的纵向双层变形结构;在不同方向的挤压应力作用下,下古生界具有由南向北高角度叠瓦逆冲拆离的背、向斜特征,上古生界—中生界则具有由北西向南东逆冲推覆构造特征,滑脱面为中奥陶统底部下马家沟组泥页岩层段与石炭系煤系地层;新生界则为构造反转与左旋剪切张扭构造,并对下伏中古生界挤压构造具有一定的改造作用.此外,文章总结了中古生界逆冲推覆带各段五种典型构造样式类型及其形成机制,通过构造演化研究认为,研究区经历了稳定地台期、宽缓背向斜产生期、滑脱推覆期、构造反转剪切-张扭改造期、断陷-拗陷沉降改造期,以不整合面为界,上、下正负向盆地构造表现为镜像对应的叠置关系,前新生界重要角度不整合面为印支—燕山期两期多幕剥蚀、削截的结果.
GRACE卫星的成功发射为连续监测全球地表质量变化提供了直接有效的观测手段,在陆地水储量变化、冰川融化以及地震同震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重大研究进展.受卫星轨道特性和测量误差等因素影响,直接应用GRACE时变重力场模型的反演结果中会呈现严重条带误差,必须采用滤波方法进行处理.球谐系数法是当前GRACE卫星时变重力场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滤波作为球谐系数法的关键环节,对去条带误差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从GRACE时变重力场数据处理方法入手,对高斯类滤波、去相关类滤波以及其他滤波方法进行了分类讨论,对不同方法的原理和特点进行了评述和对比分析,并对GRACE卫星时变重力场滤波方法后续的改进和发展进行了展望.
田庄断裂是太原盆地内由2条断层组成的隐伏断裂带,前人研究认为田庄断裂错断了上更新统下部地层,判定该断裂的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我们通过浅层地震勘探获得:田庄断裂带主断裂可分辨的上断点埋深约为53~58 m,垂直断距约3~4 m.跨断层钻孔联合剖面揭示:在58~60 m地层错断量在1.4 m左右,74~90 m地层整体错约1 m,最近的一次地震错动量加大约1/2,说明地震活动性呈现加强趋势;从断层两层的沉积速率来看,上盘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沉积速率为3.8 mm/a,下盘近全新世以来沉积速率为2.2 mm/a,全新世以来上盘比下盘沉积速率快近一倍.综合测年和地层对比,田庄断裂主断裂错断了上更新统上部地层,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
为了解决复杂地学模型中正、反演问题(如起伏地表、不规则界面和不规则异常体),本文实现了三角网格剖分下各向异性介质模型中分区多步最短路径射线追踪算法,结合共轭梯度法求解带约束的阻尼最小二乘问题,结合直达波和反射波走时实现了二维各向异性中同时反演四个弹性参数的算法.鉴于各向异性介质中相、群速度关于各弹性参数(a11、a13、a33、a44)偏导数随相角不同而有所不同(每个敏感核函数随相角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偏导数的值有正值也有负值.据此,在qP波反演时我们对敏感核函数(Jacob偏导矩阵元素)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另外,为了解决qSV波反演时出现的多解性问题,我们提出了分步反演的策略.同时为了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文中采用从地震波场数值模拟中拾取的走时作为观测走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波场模拟观测走时反演结果与射线法模拟观测走时反演结果类似,验证了反演过程中正、反演方法的正确性;qP波反演时对敏感核函数归一化处理后的反演结果要明显优于未做归一化的反演结果;qSV波分步反演的结果要优于四个弹性参数同时反演的结果.
一般认为大地震震源破裂传播过程会造成近断层地震动的方向性特征,为了验证中强地震是否存在方向性特征,本研究以2014年10月7日云南省景谷县MW 6.0级中强地震的强震记录为基础,选取获得的39组主震记录,按照台站相对于断层的位置及走向将其划分为西北向和东南向两类场点.分别对垂直于断层和平行于断层的地震动分量的峰值、反应谱和持时参数进行了定量对比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峰值方面,西北向场点的峰值明显大于东南向的峰值,而且西北和东南向的峰值差别随着断层距的增大而逐渐减小;(2)在反应谱方面,西北向的平均反应谱明显高于东南向平均反应谱,并且当周期在1.2~4.0 s之间时,西北向和东南向反应谱谱比最高可达到7倍以上;(3)在持时方面,在断层距小于80 km的区域内,东南向的持时要明显大于西北向的持时.研究结果表明景谷地震的地震动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方向性特征.本研究分析结果可以为研究中强地震的地震动工程参数的方向性特征提供参考.
北京地区迄今为止尚未开展过系统性的基岩地层热物性参数测量工作.为给北京及邻近地区开展地热学研究与资源评价提供依据和参考,在北京周边山区标准地层剖面上采集了548件岩石样品,覆盖了前新生界各组不同岩性的沉积地层及大部分岩浆岩地层,开展了热导率、比热和热扩散率测试,分析了基岩地层的热物性参数分布特征.结果表明:9种不同岩性岩石的热导率平均值为2.231~4.330 W/(m·K),岩石比热平均值为1.632~2.029 MJ/(m 3·K),热扩散率平均值范围为1.166×10 -6~2.481×10 -6 m 2/s.热导率和热扩散率最大的地层是蓟县系白云岩、页岩组合,最小的是白垩系的火山岩和砂砾岩组合.比热最大的地层是三叠系的粉砂岩、凝灰质砂岩和砂砾岩组合,最小的是蓟县系白云岩、页岩组合.全区热导率、比热和热扩散率与岩石地层的矿物组分、孔隙度、温压条件等有关.全区岩石热导率(K)与热扩散率(κ)值存在线性关系,相关方程为K=0.5834κ-0.0255.
由地球核幔边界(CMB)反射的PcP和由内外核边界(ICB)反射的PKiKP震相可以提供 关于这两个界面物理性质最直接的信息,如密度和波速的变化,而这些信息对了解地球的核幔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PcP和PKiKP来研究CMB性质也比仅利用P和PcP更有优势,因为他们在上地幔的传播路径的相似性可以很好地消除上地幔结构对观测的影响.同时,短周期PcP和PKiKP对小尺度结构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可以其物性提供更好的约束.然而,由于CMB和ICB的P波反射系数较小,PcP和PKiKP信号与其他主要震相相比很弱,且容易受到其他信号干扰(如小震中距下PcP受P波尾波的影响),通常很难在单个地震记录上同时观测到它们.对于PKiKP, 其振幅往往接近于噪声级别,提取该信号常常需要利用到台阵叠加技术.本文利用全球现有的小口径IMS台阵对这两个震相数据进行识取,并对两个震相的全球可观测性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在识别弱震相PKiKP的过程中使用相加权技术来增强信号.由于台间距仅有数千米,小口径台阵显著地增加了这两个震相观测的可靠性,同时由于加入多台数据,可以更好估计PKiKP/PcP振幅比等观测的不确定性.本文对前人关于CMB和ICB的研究工作以及该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且对今后利用小口径台阵记录的PcP和PKiKP震相数据研究CMB和ICB结构进行了探讨(如CMB界面的起伏和其上方的超低速层,ICB随时间的变化等).
三联点是三个板块边界的交点,三个板块在三联点附近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记录了板块相互运动的历史,为研究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地质实验室.前人最初利用地震、测深、地磁等数据研究三联点的演化历史.随着探测与计算技术的发展,GPS数据、层析成像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应用到三联点的研究中.本文通过总结前人对不同类型三联点的研究,统计了全球已发现的七种类型的19个三联点,论述不同类型三联点演化过程,给出了数值模拟在三联点相关研究方面的应用.目前,三联点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对简单的RRR型、RTT型及FFT型这三类三联点,且三联点的数值模拟研究主要针对RRR型三联点.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充分利用越来越丰富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相关的观测资料,通过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其他类型三联点的形成及演化规律等进行详细的研究.
地震波形传播的复杂多变性,导致传统互相关分析方法难以识别诱发型微震事件的深度类型.本文基于微震波形的时域、频域及时频域特征,利用自编码网络 (SAE)构造具有可鉴别性的特征空间,提升对深源和浅源诱发型微震事件的分类精度.首先,针对440个诱发型微震事件,构建了大小为40的特征空间;其次,利用遗传算法 (GA)和关联规则特征选择方法 (CFS)对特征空间进行初步筛选,得到特征重要性程度较强的谱矩心和线性度,通过分类验证了谱矩心与震源深度有强相关性;然后,将筛选结果输入到自编码网络,采用基于无监督学习的方法获得新的特征空间;最后,利用逻辑回归 (LR)对新特征空间进行交叉验证分类.与利用初步筛选的特征结果进行分类相比,利用4层的自编码网络模型对40特征进行交叉验证分类,所得正确率(Accuracy)和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方的面积(AUC)分别从84.5%提高到90.91%及84.31%提高到87.14%,结果表明自编码网络提高了分类模型对低能量诱发型微震事件的识别精度.
核幔电磁耦合、地形耦合、引力耦合是影响十年尺度日长变化的主要因素.本文简要阐述了这三大耦合的机制,并收集了前人的一些资料和数据,分别估算了这三种耦合的周期、力矩幅度及可能引起的日长变化幅度.结果表明:核幔电磁耦合周期约为10.3年,力矩约为3.1×10 17 Nm,引起的日长变化幅度约为0.27 ms;核幔地形耦合的周期约为10年,力矩约为1.7×10 18 Nm,引起的日长变化幅度约为1.4 ms.引力耦合引起的日长变化是否是十年尺度的仍存在争议,采用不同内核三轴椭球模型,日长变化的周期从亚十年尺度(3.5年、4.6年)到十年尺度(18.4年)变化.由于地核与地幔相对运动状态未知,无法确切估算引力耦合的力矩,但在假定引起耦合引起的日长变化幅度为4 ms的极限情况下,引力耦合的力矩约在10 18(十年尺度)~10 19 Nm(亚十年尺度)的量级,低于前人的计算结果.
基于已建立的三维四川盆地模型,利用谱元方法和并行计算技术研究了第四系介质的剪切波速及品质因子对汶川地震中四川盆地对于长周期地震波放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剪切波速对盆地地震效应影响显著.对于水平分量,随着剪切波速的减小,成都平原内部,尤其是局部凹陷区域的强地震动的幅值及范围均显著增大,持时增长,强地震动场的分布特征也发生变化;同时,覆盖层边缘产生的面波增强,面波和体波的干涉使得波传播行为更加复杂;但垂直分量的地震动受剪切波速的影响较小.品质因子Q对盆地内地震动的影响相对较小.Q减小时,盆地内的地震动幅值及强地震动区域的范围略微变小,同时产生的面波的强度减弱,传播距离变短;但强地震动的位置及总体分布特征基本不变,放大系数的变化也较小.以上表明在四川盆地地震动场的模拟中,应重点关注盆地的速度构造,而对于品质因子可做适当假定.
地震活动性方法是地震预测方法之一.该方法的原理是通过研究一定区域内某个时期的地震活动特性,包括地震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和地震频度、地震强度的变化,利用相关的统计方法来处理历史资料中记载的或当前地震观测系统测定的地震发生的时间、空间位置和强度等基本参数以及这些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预测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的目的.地震活动性测震法根据所采用统计方法的不同可分为许多类.本文综述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方法,即图像信息学PI算法、地震活动加速指数AI算法和地震动态空区法.对这三种地震活动性测震法的测震原理、特点以及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对应用前景给予分析,并对相关震例进行研究和总结.结果表明:地震活动性测震法对研究区域地震记录的完整性要求较高,可以预测的地震信息和预测精度非常有限.
震级-频度分布关系(FMD,Frequency-Magnitude Distribution)lgN=a-b×M是地震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经验公式之一.相关系数b是地震构造学和地震危险性评估的重要因子,经过许多统计资料验证,具有表征前震和余震的特性,同时其随时间和空间的分布差异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区域乃至全球的地震活动性研究.基于前人的研究过程和结论,本文简要的介绍了b值的数学定义,总结了b值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原因,肯定了b值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统计学参数,它同时具有直接的物理学意义;例举了计算b值的常用方法并讨论不同方法的区别以及适用范围;较为详细地描述了b值误差的来源,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和认识,指出对b值的研究任重道远.由于完备性震级(the complete magnitude,Mc)在b值计算以及台网监测能力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还着重例举了Mc计算方法.
信噪比是衡量地震数据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地震数据处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去噪方法种类有许多,本文详细综述了滤波类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具有理论价值与指导意义.本文研究的方法包括压制规则噪声的聚束滤波,径向道滤波,f-k域滤波,匹配滤波和压制随机噪声的预测滤波,时频峰值滤波,非局部均值滤波,中值滤波,方向可控滤波,扩散滤波.基于对滤波类去噪方法的分析,提出了对滤波类方法未来发展的展望.
地球物理反演的多解性是固然存在的,贝叶斯反演理论为表达反演结果的多解性提供了依据,是联合反演领域的研究热点.岩石物性约束是地球物理联合反演中不同物性参数之间相互约束的方法之一,本文将岩石物性关联引入到大地电磁测深(MT)和重力的贝叶斯联合反演中,利用不同物性参数的后验概率密度分布来表达解,并提取了电阻率和密度的最大后验概率解、均值解和最终迭代解.模型试验表明:最大后验概率解和均值解相比传统意义上的最终迭代解能更好地还原真实模型,且岩石物性约束的引入可提高物性参数之间的耦合程度.
碳酸盐岩储层是一种重要的油气成藏类型,对于美国MSSP研究区来说,由于存在着储层致密、岩性复杂、地震内幕反射弱等特点,使用常规方法进行储层预测的难度很大.为了提高预测精度,本次研究在储层测井响应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到对岩性和流体敏感的参数,然后分别使用岩相概率密度计算和流体指示因子反演等方法对储层和流体进行综合预测,同时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于本研究区地质类型的储层预测方法,该方法预测的甜点有利区和后验井产能吻合率较高,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在海外油气田勘探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密度和声波时差测井曲线是地震解释和储层反演中的两条关键曲线,它们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合成地震记录的好坏,进而影响地震解释和储层反演的结果.目前测井曲线的异常分析建立在人工识别的基础上,工作量繁重且识别误差较大.本文为有效开展乍得B盆地地震储层反演工作,通过对目的层段测井资料质量分析,划分出密度和声波时差曲线的三种异常类型——Ⅰ、Ⅱ和Ⅲ型,并建立对应的测井响应标准,在此基础上编写测井曲线异常自动识别模块,实现了曲线异常井段及类型的快速识别.针对异常井段提出了利用改进的聚类分析方法(MMRGC)实现异常井段、异常曲线的重构.通过对该地区异常曲线重构前后地震合成记录标定以及测井约束反演质量分析,认为该套方法是可靠的,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地震反演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阳山金矿带位于甘肃省文县境内,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较大规模独立金矿,自1997年被武警黄金第十二支队发现至今,其金资源量已超过380 t(1 t=1000 kg).为了查明阳山金矿带深部地质结构,确定找矿方向,我们利用GDP32Ⅱ型电磁法仪在矿区内开展了CSAMT法深部地球物理测量工作,通过与已知钻孔剖面的对比研究,基本查明了安坝矿段深部地质结构电性分布特征以及汤卜沟—观音坝—月亮坝分支断裂分布和产状,为矿区控矿因素、成矿规律的总结乃至矿体的圈连提供了依据.此外,研究证实了该方法在本矿区反演矿带深部构造特征从而间接指导找矿方面的有效性,确定了物探电法找矿标志,为下一步深部勘查奠定了基础.
文章深入研究了波传播中质点间的相互作用.波传播中,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静态的作用,另一种是动态的作用.动态的作用就是波传播中一质点以一定的速度作用另一质点,速度不同,即时产生的应变就不同,速度越大,即时产生的应变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而应变不同,产生的作用力就不同.波传播中质点间的这部分作用力称为“动作用力”; 相对于动态作用而言,静态的作用就是波传播中质点间没有相对运动速度的静态应变的作用.根据动作用和静作用的性质特点以及它们各自的有关因素,文中给出了动作用力和静作用力的数学表达式,由动作用力和静作用力的数学表达式,建立了较原波动方程更完善的波动方程.由新的波动方程,研究了波传播中质点的运动规律,得出了一个较合乎实际现象和规律的结论:波传播中质点的运动规律多数是一个脉冲的形态.而质点的运动形态就是波的形态的本质.波传播中“质点的运动是脉冲的形态”说明,介质中“一个力的作用”就只是“一个波脉冲”.那么,波在介质中传播遇到界面或不同物质时,因界面的性状和物质的不同产生各个不同的力,各力就会形成各自的波脉冲,各波脉冲的组合就是界面性状或物质力学性质的反映.所以波的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界面的性状或物质的力学性质.这一规律为我们在工程探测、检测中通过波形态的特性可对界面的性状和物质的属性作一定的判断,从而提高探测、检测工作中的合理性、可靠性.
火山喷发旋回和期次的划分对研究火山岩空间展布特征和指导油气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主微量元素分析、锆石U-Pb测年、测井及地震资料等多种分析手段,综合利用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的方法对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的喷发旋回和期次进行划分.结果表明: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主要划分为2个喷发旋回和5个喷发期次,2个喷发旋回之间以碳质泥岩沉积夹层为界,5个喷发期次以火山碎屑岩-火山熔岩或火山熔岩-火山沉积岩岩性组合为主;喷发期次Ⅰ+Ⅱ—Ⅴ的平面分布呈南北向长条状展布,分布范围由西向东迁移并依次减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火山岩喷发旋回和期次的油气地质意义,认为油气主要分布在喷发期次Ⅱ和期次Ⅲ中的火山角砾岩和安山岩中.
为了在实验室获得直接的频散测量,我们已经开发了系统的测量技术来研究岩石的弹性性质,它涵盖了从地震频率范围到超声波频带(也称为跨频带测量系统).该系统包括应力-应变测量法和传统超声法,我们利用这两种方法得到了4块岩样(2块砂岩,2块碳酸盐岩)的纵、横波速度.实验结果表明:砂岩在水或者甘油饱和条件下,速度均会出现频散,水饱和时频散幅度更大;碳酸盐岩在水或者甘油饱和条件下,没有明显的频散现象.同时,计算了地震频率和超声频率下的流体因子敏感系数,发现流体识别因子中泊松阻抗最为敏感.
在储层岩石样品超声速度测试中,耦合方法的选择对信号幅度和测试精度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对于常压条件下测试时夹持器的使用对疏松样品造成的测试误差,随后针对不同耦合方法标定了铝块的纵、横波速度,并对比了液体耦合剂、固体耦合剂及其组合方式对信号的幅度与测试精度的影响.铝块速度测试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耦合方法时只要系统对零时间和波初至时间拾取准确,那么测试精度不受耦合方法选择的影响.粗颗粒样品纵波测试及含流体砂岩样品横波测试结果表明液体耦合剂与固体耦合剂的组合耦合方法既可以提高测试的稳定性和精度,同时可以避免液体耦合剂对样品的污染问题.不同耦合方法对信号频谱会造成一定差异,在进行定量化频谱分析时需避免由不同耦合方法所带来的误差.
断层在复杂油气藏中广泛存在,在油气田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断层内部结构作为断裂带相关研究的基石,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外研究学者对断层内部结构的研究及断层相关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及探索,并获得了长足发展.当前断层相关研究主要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宏观上分区段研究其构造特性;微观上研究不同组分的微裂缝、擦痕和岩体颗粒内部的微裂隙等断层微观特性.其中,研究方法主要有露头观察、岩芯观测、地震勘探、测井方法、物理模拟及数值模拟等.综合各种研究方法,紧跟当前新兴的探测技术,尝试老问题新方法,定量评价和系统研究断层内部结构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次对断层内部结构研究进展和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为后续的断层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复杂起伏地表条件下三维初至波走时层析速度建模方法是我国西部山地、沙漠地区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技术之一.传统的三维走时层析反演在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射线追踪技术固有的计算效率低、对复杂模型计算不稳定;二是对于大规模三维模型,Tikhonov正则化难以对零空间和欠定分量进行有效约束,造成迭代收敛速度缓慢.本文首先在多模板快速推进算法(MSFM)走时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射线追踪方法.整形正则化方法和共轭梯度法对反演方程进行了有效的约束,实现了初至波走时层析反演.三维理论模型实验和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该方法具有比传统射线走时层析方法更高的反演精度与迭代收敛速度.
探地雷达(GPR)数值模拟不仅是研究电磁波在地下浅部复杂介质中传播规律的有效手段,而且是开展逆时偏移和全波形反演研究的重要基础.波动方程数值模拟结果包含了丰富的波动信息,可为研究高频电磁波的传播机理和复杂结构的解释提供更多的佐证,因而一直在GPR数值模拟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本文回顾和总结了三种波动方程数值模拟方法——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时域有限元法(FETD)、时域伪谱法(PSTD)在GPR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进展,比较了三种方法的优缺点,探究了三种方法在提高复杂介质结构模拟精度和计算效率方面出现的新技术.最后,对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在我国南方地区及西部地区等复杂地表区,采用平均静校正量法计算浮动基准面来进行地震资料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时,剖面上会存在锯齿现象,因此,需要采用更加平滑的浮动基准面来进行处理.对于三维地震资料,本文提出采用非局部均值滤波计算平滑的浮动基准面静校正量,即通过非局部均值滤波算法在空间域平滑各CMP(Common Middle Point,共中心点)点的浮动面静校正量.该方法是一种比局部均值滤波方法更强壮的方法,能够更好的保护信号的结构信息,并且算法效果优于其他算法.应用实际资料,该方法计算的浮动基准面静校正量平滑,并且与平均静校正量法计算的浮动基准面静校正量形态相似,能消除地震剖面的锯齿现象,并且算法效果较好,证明该算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研究发现含水岩石的导电和介电性质具有频散特征,这种现象与岩石中的孔隙水密切相关.三水模型中将岩石中的孔隙水分为自由水、微毛细水和黏土水,其中微毛细水和黏土水统称为束缚水.前人对自由水的导电和介电性质的研究,主要是利用相同浓度的盐水来模拟,而束缚水由于具有不可流动性,通过实验直接模拟几乎不可能实现.本文通过分析不同频率下岩石的导电和介电性质随含水饱和度的变化,发现低频下孔隙水的赋存状态对岩石导电及介电性质具有明显的影响,进而可以得到不同孔隙水的导电和介电性质.低频下孔隙水导电和介电性质的差异,对三种水饱和度的确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煤层急倾斜 (煤层倾角大于45°)情况下的地震观测条件十分复杂,如果按常规采集系统进行数据观测采集,将会引起较大的剩余时差,研究对煤层急倾斜地区进行三维地震勘探的资料采集十分必要.针对急倾斜煤层赋存特点,通过研究地层倾角与剩余时差,以及和反射系数之间的关系,本文提出“T”型观测系统,即:沿地层走向布设激发测线,把激发点放在其下倾的一侧,使激发点和接收点保持一定的距离,组成相对位置关系为“T”形的观测系统.通过在青海东北部木里煤田(煤层倾角为40°~60°)采用合适的 “T”型观测系统参数,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为提交高质量三维地震勘探成果打下基础.
砂岩型铀成矿与特定的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环境密切相关,其成矿过程是漫长且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受多方因素综合控制,砂岩型铀矿勘查预测工作也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作.砂岩型铀矿勘查中,以往多使用钻探方法进行综合评价、预测,然而钻探方法成本较高,且周期较长.目前多采用电磁法、重磁法、放射性测量等物探技术对砂岩铀成矿环境进行探测达到间接评价和预测砂岩型铀矿的目的,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方法精度仍需进一步提高.本文以乌兰察布坳陷的齐哈日格图凹陷砂岩型铀矿为例,从砂岩型铀成矿控制因素出发,利用三维地震构造精细解释技术、拟声波地震反演砂体识别技术、三维地震属性特征分析技术等综合研究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环境,包括:地层断裂分布、岩性结构、砂体孔隙属性、沉积相带分布等,并预测了研究区砂岩铀成矿有利区段,与实际钻孔资料有较好的吻合.据此提供一种新的砂岩型铀矿成矿预测的思路和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测井资料已广泛应用于烃源岩识别与有机碳含量评价,但其他有机地化参数的测井评价方法则少见报道.要实现测井资料的烃源岩综合评价,仅有有机碳含量的评价参数是不够的,需要建立配套的有机地化参数评价方法与技术.研究建立了多个有机地化多参数的测井评价模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烃源岩测井综合评价方法与技术.有机碳含量TOC采用较为成熟的ΔLogR法计算,热解参数S2通过岩心分析数据刻度测井的方法获得.将测井资料计算的烃源岩的含烃饱和度转换为含烃量的重量百分比,形成了氯仿沥青“A”的测井计算模型.使用TOC和氯仿沥青“A”交会图分析技术,分析二者的相关关系及分布规律,导出了多个有机地化参数的计算方法.应用交会图数据分布的外包络线形成了计算生烃量的一元二次数值计算模型和确定有效烃源岩TOC下限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导出了计算排烃量、生烃效率、排烃效率的测井计算模型.以中国南海西部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一口井流沙港组二段烃源岩地化参数测井综合评价为例,详细地介绍了测井烃源岩综合评价的方法与流程.
山前带地震资料成像问题是我国中西部油气勘探的难点之一.基于常规CMP浮动基准面的成像技术在陡缓转折带一般很难获得较准确的速度模型,在复杂地表及地腹条件下,无法对地下复杂构造进行精确成像.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地表一致性浮动面的双平方根动校正及起伏地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该技术包括以下4个关键步骤:(1)地表一致性浮动面计算;(2)叠前地震道集预处理以提高道集信噪比;(3)双平方根动校正、速度分析及剩余静校正量迭代求取;(4)基于起伏地表的偏移速度分析及最终的叠前偏移成像.在数据叠前预处理阶段应用双平方根动校正技术,可有效提高剩余静校正及水平叠加速度拾取的精度.在偏移成像阶段应用起伏地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可有效实现复杂髙陡构造的准确归位.在实际地震数据处理中,上述两个阶段的有机结合可以较好地改善复杂山前带地震工区的成像质量.该技术在四川盆地东部某潜伏构造三维工区中取得了较好的成像效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薄差储层具有“薄、小、散”的特点,储层精细刻画难度较大.本文分析了薄差储层精细刻画的若干问题及对策,重点阐述了4项针对性的关键技术——基于小尺度-高密度的精细构造解释技术、虚拟泥岩层段技术、基于频率补偿的曲线重构技术和基于地震反演的层间属性提取技术.在大庆长垣外围油田M402-3区应用效果证明:综合地震、测井、录井等资料,结合薄差储层预测成果图,实现了薄差储层主力单元沉积微相有效绘制;结合构造、薄差储层地质认识,辅助完成了M402-3区PI1层的水平井地质参数和井轨迹参数设计.因此,笔者提出的技术对策可以作为薄差储层刻画的有效技术手段,为下一步薄差储层含油潜力挖潜奠定了基础.
论述了随钻条件下由于钻铤钻进、振动及泥浆循环产生的系统噪声的时频域分布情况及对阵列声波的影响,认为一般的时域或者频域滤波方法不能消除此噪声干扰提高声波数据信噪比,而常规的小波去噪方法只能除去高频噪声,无法对井孔低频噪声进行处理,这对于低频四极子声波信号提取带来很大麻烦.现场声波数据的质量是获得准确地层信息的关键,为提高声波采集信号质量,本文在带通滤波基础之上提出了针对小波低频分解系数的硬阈值函数处理.经慢地层随钻四极子模拟数据验证,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去除低频噪声,提高信噪比,最高可达10 dB.处理后的阵列波形经加权频谱相关法频散处理,得到更为准确的地层速度,为进一步相关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勘查区位于老挝南部占巴色省帕同鹏县,帕莱通铁矿由流纹岩-玄武岩组成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底部为流纹岩,上部为玄武岩,铁矿体出露地表,直接覆盖在玄武岩之上.由于老挝热带雨林气候植被茂密,部分地区覆盖严重,加上矿体及地层产状近似水平,且矿体层中见大型致密块状玄武岩角砾,杂堆于矿体中,难于分辨,导致地表地质填图对矿体及玄武岩界线不好厘定,为了准确划分地质界线、圈定矿体规模及储量分析,我们在该区开展了1:25000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控制了玄武岩及赤铁矿体的范围、延伸、规模,后期勘探阶段开展2.5D磁异常人机交互正反演控制矿体深部延展情况.结果表明,在老挝南部地质勘查程度低、覆盖严重的帕莱通地区开展高精度磁法是控制该地区赤铁矿及玄武岩分布的有效地球物理方法.
基于等效载流环的异常场反演是一种地-井瞬变电磁快速反演方法,通过等效电流环能够迅速对井中TEM数据进行处理解释,给出异常的中心位置和空间展布,但是等效载流环只能对异常场进行反演,而实测数据中往往包含较强的背景场信息,造成了等效载流环反演难以直接应用于实测数据的反演解释,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提出了采用层状大地响应来模拟背景场,通过“差值法”从实测数据中减去背景场的方法实现异常场提取,结合等效载流环技术完成异常场反演,最终实现地-井TEM数据的快速定量反演解释.
转换波中既包含纵波信息也包含横波信息,其中横波信息是通过对多分量地震记录开展转换波速度分析获取得到的,通过对地震纵横波信息的联合解释能够获悉更多地下地质构造信息.本文详细阐述了转换横波速度分析方法,并将其应用到数值模拟得到的多分量地震记录中,分别在X和Z分量记录上进行纵波和横波速度分析以及横纵波速度比谱扫描并对其结果进行系统分析,所得速度扫描值和理论值之间的误差均较小,以转换波时间为坐标时两者之间的最大误差为2.5%,以横波时间为坐标时误差最大为2.8%.然后分别针对坐标为转换波时间和横波时间的横波速度谱进行动校正和叠加处理,得到相应的叠加剖面,论证了基于多分量地震记录进行转换波速度分析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将转换波速度分析方法应用到实际某油田的多分量地震记录上,基于纵/横波速度谱进行纵波和转换横波的层位对比,结果表明纵波和横波速度谱的层位具有一致性.
本文目的是以调查区内磁测资料为基础,利用多种边界识别方法,推测调查区的线性构造特征,并据推测成果,对柴北缘地区的构造演化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调查区1:5磁测成果,使用求导、延拓以及求取水平梯度模等数据处理方法,以调查区的地质背景为基础,初步建立调查区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推测断裂12条,通过地质工作填绘的构造成果,验证了4条断裂的存在情况,并辅助完善了区内喜马拉雅运动第③幕构造演化史的建立.因此认为通过磁场信息的提取,能较好的识别出线性构造,并对近期的构造演化起到辅助完善的作用.
震源逆时成像是震源定位中的一种有效方法,但由于逆时定位是基于波场在逆时延拓过程中的相干叠加,获得准确的逆时定位成像结果需要密集的检波器分布与精确的速度模型.实际应用中,空间采样稀疏且无法获得精确速度模型,加之地震数据信噪比低等因素使得震源逆时定位精度降低.为改善震源逆时定位效果,本文将弹性波逆时定位算法与干涉成像条件相结合,探讨多种模型下的弹性波震源逆时定位效果.根据简单模型与复杂模型的试算表明:该方法在稀疏采样、速度模型不精确及信噪比低的情况下,能获得较为准确的震源定位,且能有效的压制传统震源逆时定位成像的背景噪声.
位场成像技术能够快速计算出异常体的三维空间图像,是重磁数据解释中重要的工具.虽然该类方法计算速度快,方法简单、稳定,但通常不如反演方法能够给出场源的真实物性参数模型,成像的结果通常是与场源物性参数成比例的等效参数并且存在较为发散的缺点.本文以DEXP法为例对其成像原理进行说明,然后对其成像结果进行改进以克服传统成像方法存在的问题.首先将DEXP成像结果值转换为场源的初始物性参数模型,然后引入一种加权函数迭代更新物性模型从而实现对位场模型的初步反演过程.通过模型试验与实测数据的应用,证明本文方法相对于传统的DEXP法能够更精确的勾画出异常体的分布,并能够获得较为真实的物性参数.
富有机质页岩中,与干酪根含量、干酪根中发育的有机质孔隙等有关的有机质微观特征共同决定了页岩的储集性能、生烃能力及热演化程度.因此,为了有效开发页岩储层的测井评价及地震预测技术,有必要进行岩石物理建模,通过弹性参数量化及表征这些物性参数的岩石物理机制.针对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的岩石物理建模,以干酪根含量、有机质孔隙度、干酪根与孔隙组成的有机质混合物的纵横比等参数量化页岩有机质的赋存状态,计算这些特征与页岩弹性性质的定量关系.基于岩石物理模型进行横波速度预测,与基于常规模型的方法比较发现本文的方法具有更高的横波速度预测精度.同时,开发基于岩石物理模型的反演方法,由纵、横波速度等测井数据反演有机质孔隙度、有机质混合物纵横比等参数,为页岩储层评价提供多元化信息.最后,基于模型定量计算并分析页岩中干酪根含量、有机质孔隙度对龙马溪组页岩弹性、力学参数的影响规律.
Albertine地堑位于东非裂谷西支,属于中新生代陆内裂谷盆地.主力含油层段为疏松砂岩储层,由于孔隙物性较好且随埋深变化较大,疏松砂岩地震响应特征复杂,储层预测及油气检测难度大.通过岩石物理统计及井旁地震的时频域分析,有针对性的选用了基于泊松阻抗的储层预测技术和基于瞬时谱异常的油气检测技术.在储层预测方面,利用泊松阻抗参数降低孔隙度等岩石骨架因素对岩石弹性效应的影响,提高疏松砂岩和泥岩的区分敏感度,并针对研究区缺失大角度叠前资料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利用两角度弹性阻抗反演方法实现了泊松阻抗参数的计算;在油气检测方面,利用储层含油气呈现的低频端瞬时谱能量增加的特征,借助匹配追踪时频分解算法,计算了低频端的瞬时能量梯度属性,有效预测了疏松砂岩的含油气异常范围.在N油田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指导了评价井位的部署,预测结果得到了钻井的验证.
基于时频分析技术的谱比法品质因子Q估算已成为地震资料Q估算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针对目前常用的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小波变换(WT)和S变换(ST)三种时频分析方法,基于三层水平层状介质模型的衰减地震响应,对比分析了三种时频变换谱比法品质因子Q估算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基于S变换的谱比法Q估算精度最高.进一步针对不同厚度气层楔状模型衰减地震响应,采用基于S变换的谱比法探讨了获得理想Q估算值的最小含气储层厚度应不小于地震子波的主波长.
缅甸若开海域深水区第三系沉积厚度大,深水浊流沉积体系十分发育,但缺乏区域分布的不整合面,地震层位横向对比困难,传统三维地震层位解释需要耗费解释员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且依赖于解释员的经验.近年来,国际上许多研究机构致力于研究直接从地震数据计算地质模型的全局化地震自动解释算法,部分已在油气勘探生产中得到了应用.基于成本函数的全局最优化地震自动解释技术是其中的一种,它从三维地震数据出发,利用地震道之间的相关图像,建立地震道之间的连接,并用成本函数对连接进行优化,从而快速高效地建立三维地质模型,自动解释得到有等时地层意义的地震层位数据,基于自动解释层位提取的地震属性等时地层切片可以更精细地描述沉积体的横向变化.本文将这一全新的地震自动解释技术应用于缅甸若开海域深水区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上,快速高效地建立了三维区地震地层解释模型;基于自动解释的层位,得到了精度更高的地震属性体等时地层切片,识别了水道、天然堤、末端扇、决口扇和块体搬运等典型深水沉积结构单元,加深了沉积体系认识,指导了研究区的油气勘探.
在线路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方案尚未确定,一般不会通过大规模的钻探查明地应力数值,而希望借鉴现有资料或经验公式对地应力状况进行评估.基于统计资料分析和逻辑推导,水平地应力的高低与相对震源深度(震源深度与地壳厚度的比值)应具有反相关关系.鉴此,增加相对震源深度作为反映研究区地应力状态的参量,对传统的水平地应力随深度分布统计回归方程进行修正.以青藏高原为例,绘制了青藏高原地域震源深度和地壳厚度分布云图,提出了相对震源深度X的确定方法;基于已有的地应力实测数据,以X和测点埋深H作为自变量,拟合得到改进地应力评估公式;经实测数据检验,与目前仅有以埋深作为自变量的评估方法相比,评估精度明显提高.
海底热液活动区域广泛分布多金属结核等矿产资源,冷泉活动区域赋存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和海洋油气资源,同时它们对于海洋生物多样性、全球气候变化、海底构造与流体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海底羽状流是活动热液和冷泉的重要指示标志,是进行海底原位研究的直接场所,通过探测海底羽状流来寻找海底热液和冷泉的活动区域显得尤为重要.系统梳理并总结了海底羽状流在不同探测方法的表现形态特征和不同探测方法的适用性以及局限性,为以后进行海底羽状流探测采取合适的探测方法指明了方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采用综合探测方法,优势互补进行海底羽状流的探测与解译,可进一步提高探测正确性和准确性,减少解释误判.声学方法能够为进一步海底羽状流属性特征研究提供有效方法,同时指出海底羽状流探测研究的相关方向.
航空瞬变电磁法具有数据采集速度快、分辨率高、可大面积覆盖等优势,是一种高效的电磁勘查手段.黑龙江宝清地区第四系孔隙含水层亚系统分布范围广泛,补、径、排条件良好,是三江平原内水文地质研究价值较高的含水层亚系统.本文旨在应用航空瞬变电磁技术调查宝清地区含水体的分布,为水文地质调查提供新的技术参考.文中采用电阻率-深度快速成像方法研究测区电性结构,参考地面钻探、物探工作结果,进行岩性推断并预测地下含水体分布,建立三维地质模型,计算测区第四系底面深度.研究表明:航空瞬变电磁技术可以详细反映第四系内地层的电性差异,对含水体的响应明显,在水文地质勘查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城市地球物理学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产物,当前面临很好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首先对城市地球物理学的概念内涵、研究内容和技术特点进行了总结,指出开展城市三维地质填图是其基本任务之一,对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然后回顾了城市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历史,发现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对城市地球物理技术存在着广泛的需求,但其技术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地球物理设备方面.最后对城市地球物理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包括陆上地震拖缆系统、被动源面波技术及地震与非地震联合反演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的进展,以及地球物理方法在城市规划与开发领域中的典型应用.建议重视并大力开展城市地球物理学研究,争取本领域在国际上领先.
非常规油气储层常采用斜井水平井开采,井筒中多相流流型复杂多变,多采用阵列探头覆盖全井筒横截面进行测量.以阵列式生产测井组合仪中电容阵列仪CAT和电阻阵列仪RAT为例,欲采用12个不同探测特性的电容、电阻探头来真实反映全井筒的流动信息,需要考虑井身轨迹、流型和成像算法的关系.本文分析了不同流型与CAT和RAT仪器测井响应的关系,基于Matlab和12个探头的测井数据,采用简单距离反比加权、高斯径向基函数插值算法求取井筒截面上未测量位置的信息,得出了二维持率成像.对1口水平井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特定井斜、流型和各相流量时,较优的测量仪器和成像算法,进而为水平井流动剖面的定量解释提供依据.
砂砾岩储层是渤海A构造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之一,近源、快速堆积的特征使得砂砾岩储层非均质性较强,物性变化快,寻找局部发育的优质储层成为后续勘探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基于弹性阻抗理论,引入一种依赖梯度阻抗(GI)的物性预测方法,其核心是在常规声波阻抗(AI)和梯度阻抗(GI)空间中实现角度旋转,通过计算最佳旋转角度下的扩展弹性阻抗,获得和孔隙度直接相关的敏感弹性参数,通过有色反演将AVO截距-梯度属性转到阻抗域,进而得到相应的孔隙度敏感参数体.对研究区展开的实际应用表明:上述方法能够凸显砂砾岩体内部的物性变化,同时克服了常规物性预测步骤复杂、对井和地震资料要求苛刻的问题,获得的孔隙度敏感参数体与实钻井吻合率高,有效指示了优质储层平面展布,为后续勘探评价提供了支持.
城市环境复杂、背景干扰较强以及浅表层改造较严重等因素,使得地震剖面探测深度范围有限,无法获取较浅层地表的地下结构信息.本文采用层析成像技术,充分利用地震记录中的初至波走时,对洛阳活断层浅层地震资料进行反演计算,获得了该剖面近地表速度分布和静校正量;并结合已有的钻孔地质资料对成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层析成像技术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浅表层反射资料的缺失,还为后期的偏移和时深转换提供可靠的速度信息,同时还消除了近地表静校正量的影响,提高了地震资料的成像效果,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地震勘探市场检波器种类繁多,根据其测量振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可分为位移型检波器、速度型检波器和加速度型检波器,目前应能广泛的是速度型检波器和加速度型检波器.不同类型的检波器具有不同的地震资料响应,而产生不同品质的地震资料.本文在理论上通过速度检波器和加速度检波器机电转化原理不同,跟踪不同物理量说明了两种信号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际地震资料数据和检波器敲击信号数据对比分析了速度信号和加速度信号在相位、能量、频率、信噪比、波形等方面的特点,厘清了两类检波接收信号的地震响应特征.对比分析了两类检波器地震剖面的差异,得出了加速度地震信号能够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提高层间弱反射信息的成像能力.为正确地选择和使用不同类型的检波器提供了依据.
胶莱盆地位于山东半岛中部,郯庐断裂带东部,处于中国东部构造关键位置上.多年来,由于胶莱盆地一部分在海里,缺乏精度较高的物探资料,所以地质、地球物理学家对胶莱盆地的形成机制,边界断裂存在不同的认识.本文利用最新海陆高精度重磁资料,和成熟的重磁数据处理方法,并结合前人大量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基于断裂划分、重磁联合解释以及密度界面和磁性界面的反演结果进行构造区划,并结合基底特征、断裂特征、地层特征综合地质和地球物理知识重点讨论了海阳凹陷的东西边界,发现海阳凹陷与千里岩隆起的上述特征相差很大,海阳凹陷与胶莱盆地虽然有牟即断裂带相隔,但是仍然有很多相近之处,基于此重新划定了海阳凹陷的东部边界为千里岩北缘断裂,并划定胶莱盆地的东部边界为千里岩北缘断裂.为下一步的构造区划和该地区海洋地质研究奠定了基础.
石油污染发生后,油类物质最终在土壤毛细带富集,污染区随地下水流动而扩散,在相应探地雷达探测剖面上亦应表现为不同异常特征.这种变化会给探测剖面准确解译带来极大困难.为清晰界定不同状态油污染区探地雷达探测剖面特征,在实验室模拟毛细带内柴油汇聚、扩散过程,获得900 MHz雷达天线实时监测剖面;并进一步根据模拟结果构建油污染区介电模型,数值计算得到100 MHz、250 MHz、400 MHz天线理论探测剖面,分析实际探测情形下剖面异常特征,研究量化评价分析方法.研究表明:汇聚初期,毛细带内油污染区呈明显的高幅弧状反射异常,毛细带顶界面反射轴有错断现象;扩散过程中反映污染区的弧状异常反射逐渐减弱,当含油饱和度低于50%时,油污染区演变为明亮的、有相连趋势的斑点状异常,毛细带顶界面反射轴错断现象消失.探测信号振幅比和污染区含油饱和度呈正相关关系,当污染区含油饱和度大于50%时,异常信号易于识别;当含油饱和度低于20%时,信号难以识别.250 MHz天线探测剖面具有良好探测效果.
探地雷达(GPR) 以其无损、快捷以及浅层高分辨率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道路地下病害检测中.针对目前探地雷达技术在地下病害检测中存在的因探测精度低引起的目标误判、漏判等技术难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探地雷达多频数据融合算法.首先通过对不同频率雷达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噪、零点设定等,进而进行雷达图像的空间配准,在同一空间坐标系下建立不同频率雷达图像的空间对应关系,最后对配准后的图像进行变换处理和图像融合.以北京西六环模型基地地下空洞探测为例,应用上述方法对50 MHz、200 MHz和400 MHz雷达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并对融合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的将不同频率雷达的信息数据进行融合,融合后雷达数据的信息熵和平均梯度指标相比于融合前均显著增加,融合后数据的均方根误差在10%以内.该技术综合利用不同频率数据信息来提高雷达数据的成像质量和图像解释的精确度,为道路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地下煤层开采后会形成大面积采空区,煤矿采空区的沉降或塌陷对地面各种大型工程建设和环境造成了重大的影响.许多地区煤层开采背景不清和地质环境复杂,对煤矿采空区有效探测被认为是一个世界难题.本文分析了采空区及上覆岩层的地球物理特征,介绍了近年来应用于煤矿采空区探测的地震法、瞬变电磁法、高密度电法、微动法、放射性法和探地雷达法等地球物理方法的发展概况.弹性波类方法可以探测采空区及围岩破碎带分布范围,电磁类方法可以探测采空区含水性.针对特定的地质环境,一方面需要确定不同地球物理方法的有效性,一方面需要采取综合地球物理方法进行探测,以提高识别采空区的准确性.
主办: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编辑/出版部门:《地球物理学报》编辑委员会
ISSN 1004-2903
CN 11-298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