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是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广域范围滑坡灾害体的早期识别及局部重点区域近实时监测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四川茂县新磨村滑坡这一典型案例,采用星载InSAR技术对广域范围滑坡进行早期识别,并利用地基InSAR技术对局部重点滑坡近实时监测,探索星载InSAR技术和地基InSAR技术联合监测应用模式.在星载InSAR技术滑坡早期识别阶段,为了准确还原滑坡加速下滑过程,采用分级构网策略加密PS点,在时间域上低通滤波获取非线性形变信息.针对地基InSAR技术传统选点方法误选率高、合理性差等问题,设计了三阈值优化算法,提取分布合理的有效测量点.结果表明:星载InSAR技术成功识别出茂县滑坡不稳定坡体,且在滑坡发生前,不稳定坡体有加速下滑现象;在滑坡发生后,地基InSAR技术获取了滑坡体完整的形变信息,在滑源区和流通区存在两处明显形变区域.星载InSAR技术和地基InSAR技术联合监测在滑坡形变的不同阶段多尺度识别出变形区域,可在滑坡稳定性调查和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OMI遥感反演的三级格点数据,结合土地资源利用、人口密度和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等辅助数据,分析了中国对流层NO2垂直柱浓度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中国,对流层NO2柱浓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体现为东部最高、中部较低、西部最低;NO2柱浓度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和华东的“两心一带”地区;中西部也有一些较为分散的高值区,如乌鲁木齐等地;对流层NO2柱浓度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由高到低大致排序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而西部地区秋冬季节柱浓度通常低于春夏季节.此外,分析结果还表明,人口密度、工农业废气排放量、交通运输尾气排放以及天气和气候条件是影响NO2柱浓度的关键因素.
为明确甘肃地区的前兆震群预测效能,依据震群识别、判定原则和前兆震群的判定标准,提取1980年以来甘肃地区所发生的35次中小地震前兆震群,将其与甘肃及边邻地区所发生的中强地震进行对应分析,探讨震群与对应地震在时间、空间、强度和构造的内在关系,并基于R值评分法进行预报效能评估,提炼甘肃地区较为准确的前兆震群预测指标,结果表明:排除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及后续发生的2008年11月海西6.3、2009年8月海西6.4、5.9级地震对甘肃地区祁连山地震带的前兆震群活动的影响,利用前兆震群预测甘肃及邻区后续中强地震具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甘东南地区利用震群预测中强地震效果更佳; 前兆震群结束后6个月以内发生的中强地震多位于甘肃省内.以上结论可为甘肃省地震趋势跟踪提供较好的参考依据.
为研究地热温度和生产井深度对岩体水流-传热温度影响机理,针对地热开采的概念模型,采用3DEC离散元程序计算分析地热温度和生产井深度对岩体温度场、生产井出口水温变化.结果表明:(1)从瞬态到稳态,生产井水流传热与岩石对流换热和岩石热传导后温度波及到整个岩体,岩体和生产井出口温度升高,且岩体温度梯度逐渐减小,中部岩体形成从下到上为主的传热路径,边缘岩体形成从右(左)到左(右)为主的传热路径.(2)地热温度越高,岩体温度越高,其温度梯度越大,并且模型达到稳态所需要的时间越长.(3)生产井越深,增加了水流的传热路径,使抽水过程中热量损失增加,岩体和生产井出口温度降低,并且模型达到稳态所需要的时间越长.(4)存在奇数条生产井,由于热量的叠加效应,使得中部生产井抽水传热效果最佳.结果可为实际工程中地热温度和生产井深度对岩体水流-传热温度影响机理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识别含油气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环节,因此准确判断储层中含油气层的特征尤为重要.油气进入储集层之后会导致储集层发生一系列成岩作用,形成流体包裹体或自生矿物等,对含油气层的物性产生重要影响.为确定含气层与背景地层岩石磁学性质的差异,本文针对库车坳陷克深地区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碎屑岩储集层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岩石磁学研究,包括磁化率、天然剩磁强度、磁滞回线、等温剩磁获得曲线和反向场退磁曲线、κ-T曲线、低温有场及零场冷却曲线等.研究结果发现,巴什基奇克组碎屑岩储集层中磁性矿物主要为赤铁矿和磁铁矿,与背景地层样品的磁学性质(磁化率、天然剩磁强度、非磁滞剩磁强度等)相比,含气层样品磁性略微增强,指示细颗粒磁铁矿含量相对升高,这与成藏过程中还原性碳氢化合物对储集层改造作用结果密切相关.
基于中国地震科学数据中心提供的波形资料,采用gCAP方法反演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 6.0地震震源机制解以及17次M>3.5余震震源机制解,并用所得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演了震源区震后构造应力场.获得以下结论:(1)主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309°、68°和41°,节面Ⅱ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201°、53°和152°,矩心深度为10.7 km,矩震级为5.8,结果表明主震属于兼具有走滑分量的逆冲型地震,余震序列以逆冲型地震为主;(2)震后震源区主压应力轴方位为NEE,倾角近乎水平,主张应力轴方位为SSE,倾角接近垂直,属于逆冲型应力状态,与周边地质构造运动状态相吻合;(3)结合震源机制解特征、余震展布、等震线长轴方向以及周边地质构造特征,推测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长宁—双河背斜北翼褶皱伴生的NW向断层,对应于主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
当前研究多通过描述岩浆底侵作用内涵来判识岩浆底侵作用,缺少利用模型判断识别过程,导致判识效果较差,因此提出基于地球物理中凝聚态物理方法构建地壳岩浆底侵判识模型.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通过岩石学证据及地热学等证据,证明该地区存在地壳岩浆底侵现象,构建地壳岩浆底侵的地球物理判识模型.根据含水是否处于饱和状态及单斜辉石熔融状态类型,将地幔熔融百分数划分成三段.并根据具体深度积分熔融状态百分数,获取地壳岩浆底侵厚度.以此为基础采用静态流变本构关系计算岩石圈强度,判识岩浆底侵的热-流变效应.采用所提地球物理辨识模型分析得出:岩浆底侵厚度与温度扰动时间成正比,岩浆底侵厚度可控制温度扰动;冷却岩浆后,岩石强度不断增加,地壳岩浆底侵位置表现出脆性;地壳岩浆底侵岩石圈强度显著高于正常时刻岩石圈强度.通过实验对比分析得出,所提判识模型的判识时间短、稳定性优.为地壳岩浆底侵的地球物理判断与识别提供有利基础
中国地震局“十五”期间建立的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台网运行已经超过9年,至今大部分台站仍然工作正常.对所有这些台站的全部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四分量钻孔应变仪的观测变化非常稳定,主方向大体不变,剪应变速率保持在一个相当恒定的水平上.这应该是地壳构造运动造成的应变变化的表现.这种对构造应变变化主方向和应变速率的精确观测,可以为地球动力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以理论固体潮作为标准进行实地标定,最大剪应变的应变速率除少数台站达到每年几个微应变外,大多数台站都小于1个微应变;面应变的应变速率比较大,个别台站超过10个微应变,大多数为几个微应变,可能受到“孔缩”影响.多方面的证据表明:观测漂移主要与水泥耦合有关,而水泥耦合过程其实是逐渐调整到适应围岩应变场的过程,只影响最初1~2年的观测结果.
目前我们已经对大陆碰撞带下的深部构造有了深入的研究,但对于后碰撞造山带中俯冲大陆地壳的深部变形过程还缺乏一定的了解.大别山被看作是经历了完整陆陆碰撞过程的中生代造山带,是了解陆陆碰撞后期陆壳深部构造变形过程的天然实验室.本文以大别山造山带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解释两条南北向横过大别山造山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364 km),我们获得了南北向横跨大别山造山带完整的地壳尺度结构剖面.综合前人在大别山地区的地球化学/岩石学/年代学以及地表地质研究成果,并与目前正在进行的喜马拉雅造山过程进行对比,我们的研究结果认为大别山地区在大陆碰撞时期也发生了类似于喜马拉雅地区的双重逆冲过程.在陆陆碰撞后期的构造运动过程中,由于扬子地块顺时针旋转所产生的向南构造拉伸作用,扬子地块俯冲前缘及其上覆的大别造山带也经历了相应的向南延伸.这种外力作用导致的地壳减薄,为俯冲的扬子板块地壳以高温底辟穹隆的方式折返提供了空间.在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中发现的柯石英,也为扬子板块俯冲前缘在外力拉伸和内部浮力共同作用下的快速折返过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GRACE-FO(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 Follow-On)是美国和德国联合发射的两颗编队重力卫星,用于接替GRACE卫星继续对地球重力场进行观测.本文基于简化动力学方法,使用星载GPS观测数据,对GRACE-FO卫星进行精密定轨研究,通过载波相位残差分析、重叠轨道比较、与参考轨道对比、卫星激光测距检核和星间测距检核五种手段来评估轨道精度.结果表明:两颗GRACE-FO卫星载波相位残差均在6.7~7.2 mm之间,重叠轨道各方向RMS(Root Mean Square)精度在1 cm左右.与德国地学中心GFZ发布的参考轨道对比后发现,GRACE-FO卫星3D-RMS优于2 cm,其中径向和法向轨道残差RMS值均在1 cm左右,两颗卫星对应方向(如径向-径向)残差序列相关系数分别为0.80、0.65和0.79,证明两颗卫星轨道误差分布相关性较高.SLR (Satellite laser ranging)检核和KBR (K-band ranging)检核结果表明,解算的简化动力学轨道精度整体优于2.4 cm,与参考轨道精度无明显差异,GRACE-FO卫星简化动力学精密轨道反算得到的星间距精度达到1 cm.
中国黄土是蕴含古气候信息最为丰富的晚新生代陆相沉积物,也是连续记录第四纪乃至中新世以来亚洲内陆气候演化的物质载体.20世纪80年代学界首次发现黄土-古土壤磁化率可以作为东亚夏季风强弱的代用指标之后,磁化率作为一种能简单、快捷反演古气候的代用指标,在全球很多黄土剖面不断得到证实,被广泛用于海陆气候对比和古气候重建.自此之后,有学者尝试将磁化率反演古气候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中国南方红土.然而目前能否将磁化率作为反演古气候的代用指标完全适用于中国南方红土依然存在很大分歧.显然要准确理解红土磁化率是否具有明确的古气候意义,需要首先研究黄土-古土壤磁化率之所以能作为古气候代用指标的物理化学机制是什么,以及红土沉积物是否和黄土一样具有相似的磁性矿物形成机理.因此本文以分析黄土-古土壤磁性增强的原因为逻辑基础,以总结黄土-古土壤磁性矿物的种类和粒度特征为研究切入点,讨论黄土-古土壤磁化率具有古气候意义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红土磁化率是否具有明确的古气候意义,亦即进一步研究黄土-古土壤的磁气候学理论是否完全适用于中国南方红土.
本文利用1998—2018年中国地震局“陆态网络”GNSS数据,研究南北地震带北段近年地壳水平应变率场动态变化.划分网格,运用插值手段获得研究区域的主应变率场、最大剪切应变率场、面应变率场等.根据南北地震带北段二级地块内部活断层走向和站点分布,将二级地块进一步划分,获得各次级地块内部的应变率,研究与断层和块体边界密切相关的数值和方位的应变率场变化.结果显示,近期,羌塘块体东部、巴颜喀拉块体中东部、祁连块体中部、阿拉善块体北部、陇中盆地构造区中北段区域呈高拉张状态.祁连块体北、南边界,柴达木块体南边界西段、东昆仑断裂东段、可可西里山地区存在较强压应变.祁连块体北部和阿拉善块体交界处、柴达木块体南部、巴颜喀拉块体中东部、羌塘块体东部剪应变率较高.陇中盆地构造区北部、祁连块体中部、柴达木块体西部、羌塘块体东部部分应变率达1998年以来历史高值.
基于页岩低孔、特低渗的储层特征,自然状态下难以获得工业产能,在开采过程中通常需要采取水力压裂等增产改造措施,脆性指标可用于指示岩石易压裂区,因此我们将开展页岩储层脆性特征研究.本文基于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分析实验,对四川某地区龙马溪组岩石样本矿物组成及微观孔隙结构进行分析,结合岩石物理等效介质理论模型对实际岩石进行模拟.根据岩石物理模型构建了关于孔隙度、矿物组分对岩石地震属性及地质力学特性影响的岩石物理模板,分析模板可以得到岩石孔隙度、矿物组分对弹性性质与脆性特征的共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适用于该工区的储层脆性预测新公式.利用测井数据对岩石物理模板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模板与测井数据吻合较好,结合地震数据对储层脆性进行了定量预测,对比实际产气结果显示,反演得到的脆性分布结果对储层产气情况具有较好的指示性.
裂缝储层是一种各向异性储层,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利用地震资料进行裂缝储层的预测一直是个难题.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提高,近几年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利用“宽方位、宽频、高密度”资料的“宽方位”特性预测裂缝或者利用常规资料的曲率、相干、蚂蚁追踪等几何属性预测裂缝,但目前实例大都局限于裂缝密度即裂缝发育带的预测,对于裂缝开启性的地震预测,几乎没有涉及.近几年Nissen及Guo Yanxia等提出利用叠后地震资料曲率属性计算方位强度的流程,认为可以预测裂缝的开启性.本文重建了上述流程,首先进行曲率计算,即计算最大正曲率、最大负曲率数据体,随后对曲率进行加权比例化,即曲率增强;然后对比例化的曲率体分方位滤波,求出不同方位的曲率子体,最后利用平面任意点到裂缝的径向距离的倒数脉冲序列与不同方位曲率子体褶积,得到不同方位的方位强度属性.在哈萨克K油田的裂缝预测中,预测结果与产能具有较高相关性,基于预测结果提出的钻井获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
本文主要将快速多极子方法用于Helmholtz方程积分解的展开,能够有效提高Helmholtz方程积分解的快速计算能力,以达到能够处理地震勘探中的海量地震数据的目的.快速多极子算法主要采用树状结构对计算空间进行离散,然后采用格林函数加法定理和平面波展开定理对格林函数进行了局部和多极展开表示,将远场作用的计算分为聚集—转移—发散三部分,多层快速多极子方法可以直接将计算量由O(N×N)降为O(N×log(N)).本文在详细阐述其原理和数学表达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度、效率以及波传播点源响应测试,从以上几个方面验证了其加速计算的处理能力.综上,快速多极子方法可以满足当今海量地震数据的快速精确地震波场模拟的需要,在地震勘探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以长8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分别制作单一孔隙介质岩心和孔隙-裂缝双重介质岩心,开展了低渗透致密岩心不同驱替速度驱替实验、自发渗吸实验和自发渗吸-不同驱替速度的核磁共振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低渗透致密岩心驱油效率随驱替速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表明驱油效率的提升存在一个最佳驱替速度.利用不同孔径孔隙贡献度指数和剩余油孔隙分布指数,对不同孔径孔隙的驱油贡献进行了定量评价.单一介质岩心和双重介质岩心的小孔孔隙贡献度指数在自发渗吸中表现出稳定的增加,而大孔的孔隙贡献度指数则比较波动.尤其是双重介质岩心中的微裂缝,在其含油饱和度达到饱和后,才会快速排出微裂缝中的油,而导致其驱油效率的增加不明显.低渗透岩心自发渗吸驱油贡献度随驱替速度的增加而表现出持续下降,0.04~0.06 ml/min的驱替速度能够在发挥小孔自发渗吸作用的同时,排驱大孔中的油,表现出较高的驱油效率.
高温高压条件下测量的岩石纵波速度对于储层评价具有重要作用,但该条件下岩石声波速度的测量要比常温常压条件下复杂的多,而高温高压和常温常压条件下的岩石纵波速度的关系,受到孔隙度和孔隙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为了研究温度和压力对岩石纵波速度的作用及影响因素,测量了随压力和温度变化的致密砂岩纵波速度,得到了压力和温度对纵波速度的影响系数,建立了影响系数与孔隙度及表征孔隙结构特征的核磁参数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了不同样品的纵波速度与压力和温度的关系.基于该关系对储层的纵波速度进行计算,并与测井数据进行对比,计算结果与测井数据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本文建立的关系是有效的.因此基于本文的研究,可以根据常温常压下的纵波速度计算高温高压条件纵波速度,这为常规条件测量纵波速度的应用提供了支持.
测井曲线标准化用来消除数据采集时不可避免的系统误差,是多井油藏评价和井震结合储层预测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对测井曲线标准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测井曲线标准化的基本思想和标准化方程;提出了常规方法选取理想标准层困难的情况下的几种解决办法:“相控标准层”、“视标准层”、“虚拟标准层”以及“宏观标准层”等,并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及各自的适用范围做出了客观评价;对标准化过程中特征值和标准值的确定问题进行了讨论:除了常规的直方图法、趋势面法等,还对包络函数法、具有趋势的克里格法以及BP神经网络法等较为新颖的方法做了介绍,并给出了每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对测井曲线标准化效果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提出利用取心井资料检验的方法和对标准化后的数据和偏差分析的检验方法.最后指出了标准化工作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区别于苏里格气田本部,苏里格气田西区前期探评井效果差、出水严重,气藏主控因素不明确.本文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地震、地质、钻井、测井、试气结果等基础资料,多学科联合从沉积、断裂、构造、岩性、物性等各方面研究其与气水分布的关系,分析苏里格气田西区天然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总结出3种主要气藏类型,再结合后期开发井完钻效果,进一步证实了苏里格气田西区并非单纯的岩性气藏,而是断裂+构造+岩性+物性联合控藏的复杂圈闭气藏.在新的认识指导下,苏里格气田西区开发效果逐年提高,Ⅰ+Ⅱ类井比例由探评井阶段的62.3%提高到85%左右,进而打开了苏里格气田西区的开发场面.
岩相是沉积储层研究的重要基础,由于取心成本高,而录井资料不能精细描述岩石结构组分,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岩相成为主要手段.然而由于碳酸盐岩强非均质性,导致测井识别基于岩石结构组分分类的岩相难度较大,特别微生物发育使得情况更加复杂,电成像测井虽然可以识别微生物构造,然而电成像资料一般较少,目前利用常规测井仍是主要手段,传统交会图版法和机器学习方法都是基于测井数值的绝对差异划分不同岩相,而对较小的相对差异并不敏感,另外机器学习方法依赖于学习样本的数量和质量,取心资料少的情况,难以发挥其优越性.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常规测井曲线色彩图版的岩相识别新方法,其优势是分析测井曲线的相对差异,将经验认识融入到岩相识别中,能够有效解决岩心资料少影响识别效果的难题.根据岩-电关系分析,获取经验认识,优选敏感测井曲线,将优选测井曲线之间相对关系转化为不同颜色的组合,与岩心标定,根据经验认识调整颜色,最终建立不同岩相的典型色彩识别图版,从而实现微生物碳酸盐岩岩相测井识别.以四川盆地MX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地层为例,实际应用并取心资料验证表明:灯影组分为4类岩相,其识别符合率能够达到75%以上,该方法的应用对MX地区沉积微相精细研究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丰富了现有碳酸盐岩岩相测井识别方法.
致密砂岩储层中天然裂缝的存在极大影响储层非均质性与渗流储集空间.精准刻画三维裂缝空间展布,是目前致密砂岩储层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天然裂缝形成力学机理,将建模方法分为基于岩石破裂瞬态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和基于裂缝扩展过程的离散元分析方法.其中有限元方法分为基于岩石破裂准则的建模方法,和基于能量守恒的建模方法;离散元方法分为基于多物理场真三轴实验的裂缝扩展建模方法,以及基于实时CT扫描三维岩石破裂过程的建模方法.本文结合实际工区案例系统介绍了四类方法的原理、特征及优缺点,并在最后对基于裂缝成因的天然裂缝建模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破裂准则的建模方法适合岩石破坏形式单一,较为均质的储层,是一种能够快速判断裂缝空间展布的半定量方法.基于能量守恒的建模方法适合绝大多数裂缝系统,是一种能够针对复杂构造、强非均质储层进行三维定量建模的方法.基于多物理场真三轴实验的裂缝扩展建模方法具有还原真实裂缝形成环境的优势,是进行深层-超深层储层裂缝建模的最佳选择.基于实时CT扫描三维岩石破裂过程的建模方法具有对岩石破裂过程实时三维成像,直接构建立体模型的优势,适用于复杂岩体内部裂缝建模研究工作.
高精度地震波数值模拟方法是波动方程正演、偏移成像和全波形反演等问题的关键,为储层评价、岩性解释和油藏描述等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传统波动理论的数值模拟方法基于固定采样步长进行网格剖分,难以适应复杂精细地质构造和起伏地表问题.与之相比,无网格法摆脱了网格的束缚,能够有效避免网格剖分产生的虚假反射;同时无网格节点半径随模型速度变化,在不同速度区域可灵活采取不同半径剖分策略,从根源上解决了速度差异较大区域的网格适配问题.但国内关于无网格的地震波场模拟研究并不多,未有融入最新进展的综述性文献.本文针对无网格地震波场数值模拟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讨论了不同类型无网格方法的优劣.滑动最小二乘法计算成本和存储量远低于有限元法,但加载边界过程复杂;无单元Galerkin法求解精度高但计算量大,需要采用数值积分构造背景节点;广义有限差分法无需构建基函数且在导数逼近方面具有优势,但由节点构造的星存在病态性;径向基函数有限差分法形式简单、抗畸变能力强、灵活性好,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数值模拟算法,但不便于大型问题的求解.最后,详细阐述了无网格地震波数值模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并给出相应的结论.
瞬变电磁信号实测数据容易受到随机噪声和人文干扰的影响,使得数据特征和地质反演结果出现偏差,本文基于最小均方误差(MMSE)原则,实现瞬变电磁信号的降噪,以提高数据的解释精度.首先对瞬变电磁信号进行分帧处理,计算每一帧的短时频谱幅度,然后估算出先验信噪比和后验信噪比,最小化估计幅值与实际幅值之间的均方误差,最后结合带噪信号的相位信息,得到估计的增强信号.模拟数据和实测数据的实验结果表明,MMSE算法能够有效去除随机噪声和人文干扰,提高信噪比,与均值滤波、中值滤波、小波滤波三种降噪方法相比,处理后的信号曲线更加平滑,接近纯净的瞬变电磁信号衰减曲线.
常用衰减梯度法流体检测主要利用地震波穿过含油气储层时存在明显吸收衰减的原理,采用振幅能量截止值法求取高频端能量衰减梯度值,以此为依据来判断储层含油气性.该方法在不少油田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但笔者在实际油田应用中发现该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存在一定的油层误判现象.本文通过理论推导、正演论证,证实储层含油气后,存在低频能量增强、高频能量衰减的现象,并结合实际地震资料频谱曲线特征,提出一种多参数算法放大油气异常现象,提高油气预测准确率.该方法在渤海A油田的油层预测中吻合率达到90%以上,相较于常用方法有效降低误判率.在对B砂体的含应用中,成功预测高丰度油气区并部署水平井,投产初期达到日产油250方,证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效果.
电磁法是矿产资源勘探和地壳结构研究的重要手段.传统电磁法理论局限于一维情况,无法处理复杂地质条件.积分方程法只需对异常体进行剖分,极大减小了内存需求,在三维数值模拟中存在较大优势.但对于大型异常体,积分方程离散涉及大型稠密电磁阻抗矩阵求逆和异常体散射电流线性方程组求解.阻抗矩阵需要计算大量的张量格林函数体积分,显著制约了积分方程法的模拟效率.群表示是对称性的一种有效数学表达.本文的目的是利用异常体对称性对散射电流的影响,减少阻抗矩阵元素的计算量,从而提高三维数值模拟效率.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体积分方程和群表示的基本原理.然后,以C v2群为例给出了基函数和检验函数的对称群表示.在此基础上,推导了电磁阻抗矩阵引入C v2群的简化方程.最后,我们采用改进的积分方程法模拟了均匀半空间中具有两个垂直对称面的三维异常体的电磁响应.结果表明,C v2的群表示可将复阻抗矩阵转化为块对角阵,使矩阵计算时间减少至1/4,总存储量和内存量分别减少至1/4和1/16,线性方程组求解时间缩短至1/12.改进算法适用于非均匀地单元离散和电导率分布.此外,本方法与观测系统的几何参数及矩量法的基函数和权函数集无关,极具灵活性,方便程序的编制和植入.总之,群表示对提高三维体积分方程法的模拟效率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地层孔隙压力的精准预测直接关系到钻井工程设计、油气藏开发方案制定等油气田勘探开发的各个重要环节.测井信息具有纵向分辨率高、连续测量等独特的优势,在地层孔隙压力预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业界所研发的地层孔隙压力测井预测方法较多,在现场实际生产中未必能全部利用这些方法来计算地层孔隙压力,而利用单一方法有可能难以保障其预测精度.为了精准地预测地层孔隙压力,本文系统调研了国内外地层孔隙压力测井预测方面的文献,详实阐述各预测技术的方法原理之后,细致归纳总结了各地层孔隙压力预测技术的适用性.系统总结得知,有效应力法和Bowers法均能准确地预测地层孔隙压力,经验统计模型法也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而等效深度法、Eaton法受制于正常压实趋势方程的精度,其预测效果相对较差.借助研究区力学参数试验,有机融合地球物理测井和压力检测资料,构建地层孔隙压力非线性预测模型将是本领域发展的趋势.
航空瞬变电磁法具有探测速度快、成本低、无需在地面作业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矿产勘查、环境工程和地下水等领域.由于存在激电效应,导致航空瞬变电磁响应曲线出现异常衰减和符号反转现象.常规的实电阻率反演方法通常对负值响应予以剔除,反演结果与真实模型偏差很大,降低了反演结果准确性和可信度.为了研究航空瞬变电磁激电效应的特性,本文基于Cole-Cole模型表示激电效应,采用汉克尔数值滤波和正弦数值滤波实现了航空瞬变电磁一维正演模拟.将总响应分解为感应响应和极化响应,对激电效应的物理机制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分析了地电参数、装置系数对响应曲线特性的影响以及响应对不同激电参数的灵敏度.研究表明,利用零频电阻率计算感应响应能有效地解释航空瞬变电磁激电效应的物理机制.当零频电阻率越大,极化效应越强,极化体埋深越浅,发射线圈高度越低,更容易出现符号反转现象.电磁响应对电阻率灵敏度最大,对充电率、时间常数和频率相关系数灵敏度很小.
极低频电磁法需要考虑电离层和位移电流的影响,Bessel积分核函数超高速振荡,超过了现有滤波系数的截止频率,收敛慢,甚至不收敛,导致数值计算极为困难,即使采用现有的、最高采样密度的Hankel滤波系数进行数值计算,高频时的计算误差大,不能满足需求.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积分外推算法应用到极低频电磁法的数值计算中.首先通过计算CSAMT在均匀半空间的数值解与解析解验证算法的准确性;然后研究了极低频电磁法三层模型中给定收发距的波场频率响应曲线及给定频率的波场结构特征,积分外推法的低频结果与高采样密度Hankel滤波计算结果一致,高频结果优于Hankel滤波计算结果.本文研究表明,积分外推算法可有效解决超高速振荡Bessel积分数值计算难题.
划分不同级次的层序界面、识别地层内部的沉积旋回类型是层序地层分析的重要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希尔伯特黄等方法,有效地提取了隐藏在测井信号深度域和频率域中的丰富的地质信息,最终利用提取的信息进行地层层序的划分.结果表明:经过K-maxim聚类方法、主成分分析后的深度域信号能更加准确的识别薄层,而经过Hilbert-Huang变换后的频率域信号能更加准确识别突变点的位置,适用于确定层序界面.通过机器学习的思想以及信息融合技术,将2种方法结合.以测井数据的深度域信息为参考,以测井数据在频率域的突变点在沉积界面处反映灵敏为依据,将玛湖凹陷区NX1井处的三叠系百口泉组划分成1个长周期基准面旋回、1个短周期基准面旋回.利用该方法划分的结果不仅与已有的划分成果具有一致性而且其中的百口泉组的地层划分更加精细,为利用测井资料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提供了新思路.
为了揭示致密油藏自发渗析驱油特征及驱替速度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以长8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制作了单一介质和双重介质岩心,分别开展了自发渗吸实验和自发渗吸+不同驱替速度的核磁共振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长8致密油藏以小孔发育为主要特征,在自发渗吸作用过程中,单一介质岩心大孔中油的动用程度要大于小孔,而双重介质岩心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且单一介质岩心与双重介质岩心小孔中油的动用程度相差不大;对于小孔占优势的致密油藏而言,微裂隙对提升自发渗吸效率的效果并不明显,自发渗吸驱油效率提升的关键在于增加致密油藏大孔中油的动用程度.自发渗析作用发生后,提高驱替速度能够提升驱油效率,但驱油效率增加不显著,驱油效率的提升得益于致密油藏大孔中的油被不断驱出,且较高的驱替速率不利于岩心发挥其自发渗吸的优势,0.06 ml/min的驱替速度能使微细孔喉致密砂岩获得最佳驱油效率.
逆时偏移对速度十分敏感,当速度存在误差时,角道集同相轴会发生弯曲,直接叠加会削弱成像结构信息.在无从改善速度的前提下,将角道集拉平再叠加是提升叠加效果的有效措施.借助动态时间规整算法(DTW),选取误差小的地震道作为参考道,通过欧式距离计算其他地震道与参考道的相似性,即可求取两者之间的匹配关系,拉平同相轴.但该方法仅考虑了地震道间幅值的相似性,当幅值差异较大时易造成错误匹配,导致同相轴波形畸变、振幅异常.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互相关的动态时间规整算法(CDTW),采用一维互相关代替欧氏距离作为地震道间的相似性度量,并以利用二维互相关DTW计算的约束窗限制规整路径.测试表明,CDTW能将角道集同相轴拉平且对波形畸变具有良好的鲁棒性;经处理后叠加剖面中的同相轴较之前更加聚焦.
线性回归是校正测量数据系统误差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亦被学者应用在取心分析饱和度校正上.传统手段是对地面实测饱和度进行线性拟合,通过拟合线的归一化使饱和度之和为100%,实质是将测量误差用系统误差校正方式处理.但是由于两相流体挥发率的不同等因素影响,岩心取至地面后油、水拟合线的斜率会逐渐发生变化,因此该方法简便但不够严谨.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校正方法,首先利用相渗资料计算油、水剩余率,代替传统方法中假设的流体剩余率,将地面测量值拟合线的斜率还原成地下原始状态,然后再用经典的线性回归法进行校正.该方法不但综合考虑了两相流体的渗流特性,而且发挥了线性回归校正法的简便优势,有推广应用价值.
高效准确地拾取初至是获得良好初至波走时层析结果的前提.目前应用广泛的是传统能量比法拾取初至,这种方法是基于获得较准的初至起跳时间.但由于理论缺陷,能量比法拾取的起跳时间并非真实的初至起跳时间.基于聚类连接算法的地震DNA算法是目前比较新颖的层位自动提取方法,尝试将地震DNA算法用于准确地拾取初至,这种初至拾取方法无需获得初至起跳时间,弥补了能量比法的理论缺陷.首先将地震记录从数值空间转换至字符空间,设置符合初至特征的搜索因子在字符空间逐道进行初至拾取,此时所拾取初至为字符类型,使用欧式距离连接聚类好的字符初至使其具有更好的连续性和准确性,然后将字符类型初至转换到数值空间进行初至走时的显示及其计算.对简单数据模型和实际资料分别用传统能量比法与新方法进行初至拾取效果对比,对实际资料的单炮记录分别使用能量比法,互相关法,自拾取算法以及人工干预的自拾取算法进行初至拾取效果对比,拾取初至特征值对比结果说明采用地震DNA算法拾取初至的方法避免了误拾取现象且拾取效果更加连续.对所拾取的初至特征值进一步处理计算走时,将计算得到的初至走时应用于二维初至波走时层析中,层析反演结果表明,这种新的初至拾取方法的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
利用功率谱方法求取场源深度已经广泛应用于重磁数据处理解释.为了提高深度反演的精度,本文基于经典的Spector统计模型功率谱方法,研究了矩形棱柱体磁场的对数功率谱中各独立因子的变化特征,认为水平尺度因子的固有衰减性质对功率谱估计场源深度会产生较大影响.通过分析总结大量棱柱体模型磁场的功率谱深度估计结果,认为场源顶深与水平尺度的比值关系是决定是否进行水平尺度因子修正的重要因素.为获得更合理的深度估计结果,本文结合向上延拓方法和边界特征增强技术,提出了具有实用价值的水平尺度因子修正策略,提高了深度推断精度.模型验证和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文中所提方法能够取得更好的应用效果.
贝叶斯反演方法是一种以贝叶斯理论为基础的不确定性反演方法,该方法除了以寻找最优解为目标外同时还能对反演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因此在地球物理反演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传统的贝叶斯反演算法约束能力一般,存在精度不高的问题.本文为了进一步提高该反演算法的精度,分别从初始反演阻抗模型、先验概率分布以及似然函数三个方面对算法进行了改进,改进点主要包括对初始反演阻抗模型中的随机噪声成分进行butterworth滤波处理使构建的初始阻抗与真实阻抗更加接近从而降低反演的难度,对先验概率分布进行多方法综合处理从而有效避免了单一方法约束能力的不足,对似然函数则引入反演残差与子波的互相关函数将其扩展为一个向量从而可以使其针对每个点进行约束.通过以上改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贝叶斯反演算法的约束能力,并利用改进后的算法进行单道记录反演试算,直观对比分析了反演阻抗与实际阻抗的匹配程度,同时引入误差项加以验证,结果表明改进算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反演的精度.最后,本文通过抗噪性分析检验了改进算法的稳定性和适用性.
青海油田涩北气田疏松砂岩气藏差气层开发应用压裂方式进行改造,增产效果显著,但缺少有效的压裂监测方法落实压裂裂缝走向、长度以及增产是否由压穿差气层上下含气小层造成等,限制气田精细开发.针对疏松砂岩气藏的压裂效果量化评价需求和微地震信号能量弱、地层吸收衰减强而不利开展井中微地震监测的难点,通过优化监测井选取和观测系统设计采集高质量数据;应用纵横波时差法准确定位微地震事件;提出综合微地震事件属性、储层特征以及测井数据的微地震解释方法,量化评价压裂效果.涩北气田直井压裂微地震监测研究表明:疏松砂岩气藏压裂破裂信号能量弱,储层的吸收衰减比压裂规模对微地震信号影响更大;与压裂井距离在100 m内的监测井,可监测到高质量的微地震信号;涩北气田X1、Y1、Y2井区主应力方向为近东西向;X1、Y1、Y2井压裂未压穿差气层上下含气小层;利用测井数据优化压裂层组划分,可实现控制缝高、防止压穿目标开发层组.本文研究可为涩北疏松砂岩气藏精细开发和微地震监测工程实施提供指导与借鉴.
转换波静校正问题往往面临近地表低速带影响,且其与纵波静校正相关性差,处理起来不稳定,因此较纵波静校正问题更难处理.常规基于地表一致性假设的纵波剩余静校正理论也难以直接应用到转换波静校正问题.本文根据射线传播理论,以射线参数一致性为理论支撑,把传统的时间空间域的静校正转换到射线参数域进行处理,给出了射线参数域的互相关和褶积运算公式来计算和应用静校正量,解决传统时间空间域的深浅层静校正不一致的问题,并通过理论模型以及实际资料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坦桑尼亚环维多利亚湖地区绿岩带为太古宙绿岩带,是坦桑尼亚的主要金矿来源,被称为坦桑尼亚金矿带;铁建造(BIF)型金矿、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或石英脉型)是坦桑尼亚太古宙绿岩带中的主要金矿床类型,这两种类型金矿床赋矿地质体的物理性质不同,成矿环境差异,其与两种类型金矿有关的条带状含铁建造和剪切构造蚀变带所引起的磁场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别;依据坦桑尼亚环维多利亚湖地区岩石磁性特征、航磁异常特征、绿岩带地质特征以及该地区不同类型的中-大型金矿床的分布规律,同时结合近几年来我国在环维多利亚湖地区绿岩带上所发现的典型隐伏金矿床地面磁测异常特征,对坦桑尼亚环维多利亚湖地区8个次级绿岩区带内寻找何种类型金矿进行了研究划定;提出盖塔(Geita)、东卡哈马(East-Kahama)等绿岩带以寻找受“岩性、构造”双重控制的铁建造(BIF)型金矿为主,穆索马—马拉(Musoma-Mara)、西卡哈马(West-Kahama)等绿岩带以寻找受剪切断裂带控制的构造蚀变岩型或石英脉型金矿为主,同时针对这两种类型金矿床所赋存地质体的物理特征,提出了寻找这两种金矿床的物探找矿方法组合.
地下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旧小区的管线探测与维护已成为我国城市快速发展中的难题,其中铸铁管线是小区一种常见管线.以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内近距离铸铁管线(消防管线、给水管线)集中区域为例,开展了综合探测实验.探测方法包括电磁感应法、地质雷达法、声学探测法的组合应用.针对不同的近距离管线分布(同源和平行)组合,采用不同探测方法相互配合和交叉验证,最终绘制了准确的管网分布图.结果表明,采用合适的探测方法进行组合,分步骤进行试验和逻辑判断,可以有效地解决实际的近距离铸铁管线探测中的信号严重干扰问题.该研究为解决近距离铸铁管线探测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无论是构造简单或者复杂的地方,高精度速度建模与反演一直是地震处理所追求的目标,为进一步提升复杂构造区域的速度建模精度,提升该区域的成像质量.文中以琼东南盆地陆架坡折区速度建模与反演为例,采用构造形态对速度反演过程进行约束,通过模型和实际数据验证了混合邻域构造约束建模与反演技术的有效性,解决了坡折大角度构造常规速度建模及反演技术存在速度异常的问题.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速度反演方法,本文方法得到与地质更加吻合的速度场,能够更好地解决成像及岩性认识问题.结论认为:本方法在速度建模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动提取构造张量并约束建模过程,提高陆坡下方速度精度,改善了坡折下方成像,该方法对于崎岖海底地区速度建模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通过控制激发电流的导通/关断,置于水中的线状电极在空间中既能激发出瞬变电磁场,又能够激发稳定电流场.用平面阵列电极可以接收到这两种电磁场的全波波形,进而通过对数据计算处理,得到瞬变电场和稳定电场的在平面上的二维电位分布.本文首先分析了采集到的原始全波波形,发现在导通和关断瞬间有极大值存在,并用理论计算、模拟瞬变电磁场的传播特性.然后对比研究了瞬态响应和稳态响应的变化规律,利用有限差分迭代方法,计算了有、无异常体以及异常体不同深度情况下的电位等高线图.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选择实验测量波形中不同时刻的电位数据,绘制了瞬态响应和稳态响应的电位等高线图,并通过做差的方法在电位等高线中直接体现异常体的位置.数值仿真和实验测量的结果对比表明,因低阻体的存在而引起的电位畸变可以通过实验测得,这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标准.
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采用传统傅里叶变换方法对WEM数据进行处理的效果不佳,得到的预处理数据无法满足后续反演计算的要求.同时,野外采集的WEM信号具有非线性、非平稳特征.本文研究了采取Hilbert-Huang变换(HHT)这种完全局部时频分析手段来处理WEM信号的方法.文中简要介绍了Hilbert-Huang变换的基本原理,通过模拟信号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并以实际数据分析为例,研究了本方法在WEM信号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HHT法能够实现对电磁强干扰高效压制并得到有效信号,极大地改善了WEM信号的处理效果.
钻头振动信号的准确提取与恢复是随钻地震勘探的关键问题.传统的提取方法是利用钻柱顶部的参考传感器记录在钻柱中传播的钻头振动信号.因此钻头振动信号在整个钻柱系统中的传输机制是亟需解决.本文基于传递矩阵算法,分析了钻头震源信号在周期性性钻杆中的传输过程,并进一步推导了非周期性钻杆(底部钻具组合,Bottom Hole Assembly,简称BHA)的传输方程,引入了能量比例因子,解决了BHA传输能量高于输入能量的难题,进而构建了整个钻柱系统中钻头震源信号的传输机制,实现了整个钻柱系统中钻头震源信号传输特性的分析.根据实际的钻柱系统模型,通过正演模拟分析了它的综合传输特性.结果显示,钻柱系统的频率滤波效应对钻柱轴向波的传输影响较小,并且其能量损失不会超过20%.本文构建的钻柱系统传输机制能够为钻头震源信号的精准提取提供有力的支撑.
研究采动条件下断层及其附近煤层应力的时空分布规律对于矿震和断层冲击矿压的机理分析及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兖矿集团济三煤矿6303工作面,建立了正断层下盘开采的FLAC 3D数值模型,并建立了相应的逆断层下盘开采的数值模型以进行对比. 通过计算分别获得了正、逆断层下盘开采断层及其附近煤层应力的时空分布规律. 得到了下列结果. 对于逆断层下盘开采,松动区的范围最大约为127 m,最小约为21 m. 根据松动区切应力上升会增加断层滑动危险的认识,当工作面煤壁距断层的水平距离分别为100 m、60 m、40 m和10 m时,处于滑动危险增加的测点通常位于松动区两端. 对于正断层下盘开采,松动区的范围最大约为113 m,最小约为64 m,处于滑动危险增加的测点通常位于松动区前端. 对于逆断层下盘开采,断层不容易滑动,断层附近积累的能量越来越高,发生断层冲击矿压的危险性较高. 对于正断层下盘开采,断层更容易滑动,正断层附近不会积累较高的能量,发生断层冲击矿压的危险性较低.可通过考察断层附近煤层的应力差来评价断层阻隔效应强弱. 对于正、逆断层下盘开采,当工作面煤壁距断层的水平距离相同时,断层对垂直应力的阻隔效应最强,对水平和切应力的阻隔效应较弱.
改进的完备经验模态分解(ICEEMD)是完备经验模态分解(CEEMD)算法的一种最新扩展,其有效解决了CEEMD在信号分解中产生的残留噪声和模态混叠等问题.除此以外,ICEEMD还能更好地检测出含气层的弱信号.而广义S变换在地震信号中具有较高的时频聚焦性,可以清楚地提取地震信号的特征信息.综合以上优点,本文提出了一种ICEEMD与广义S变换相结合的方法,在南海某工区进行地震属性分析,从而检测该地区的含油气情况.具体步骤为:①采用ICEEMD方法对地震数据进行分解,选取相关系数最大的特征子信号IMF进行重构,合成一个能体现地震数据细节信息的特征剖面;②对该特征剖面进行广义S变换,进而计算其衰减属性;③分析衰减梯度属性,结合测井资料进行含油气检测.对南海某工区的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清楚地刻画储层的强振幅异常特征,给出的含油气解释结果与已知的含气测试结果相吻合.
在深埋、长距离隧洞工程中,由于施工前期的地表地质调查与地表物探调查无法准确查明断层、溶蚀带等中大型不良地质构造的规模与位置,隧洞施工过程中,如何对这些不良地质构造,特别是与隧洞斜交的断层进行准确的定位与识别,对工程安全至关重要.本文中,笔者创新地提出一种垂直反射法与TGS法组合的洞内极小偏移距地震法隧洞侧向断层探测方案,这两种方法不需要足够大的偏移距,适用于隧洞、巷道等空间较狭小的地下工程,并结合实际工程开展了现场应用研究工作,最终归纳出一套适用于隧洞与断层斜交的洞内断层探测技术方案与流程,对保障隧洞施工安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大地电磁测深方法观测天然电磁场信号,具有频带范围宽、探测深度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油气资源勘探与地球深部结构探测.但天然场源信号微弱、易受电磁干扰,压制电磁干扰是大地电磁数据处理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时记忆循环神经网络的大地电磁工频干扰压制方法.首先构建双向长短时记忆循环神经网络模型,然后建立数据集对模型进行训练,最后将含有工频噪声的野外实测数据输入训练好的模型,模型的输出为工频噪声,输入与输出的差值即为消噪后的真实信号.模拟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去噪前后时间序列相关系数达0.9691,实测数据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压制大地电磁信号中的工频干扰,提高数据处理质量.
求解地球物理反演问题的目的,不仅是要获得“最佳的”解,还需要提供反演参数的不确定性信息,从而对反演结果的可靠性进行有效地评价.因此,变维贝叶斯反演方法被引入到时间域航空电磁数据的反演解释中.然而,变维贝叶斯反演过程中,Markov链的初始状态和模型采样的步长对反演的效率和结果精度都有较大的影响.为解决Markov链初始状态和模型采样步长的选择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时间域航空电磁数据的自适应变维贝叶斯反演方法.该方法采用电导率-深度成像的结果构建Markov链的初始状态,以提高Markov链的收敛性,并缩短“预热”期的时间;同时,在采样过程中通过每次采样模型的数据拟合误差变化情况来自动调整采样步长,以避免采样步长设置不合理带来的影响,并提高模型采样的接受率.最后,通过对正演模拟数据进行反演测试,并与正则化反演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反演结果表明,该反演方法不仅可提高反演的效率,还能改善反演结果的精度.
瓦斯富集一直以来都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如何对其精准预测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为此,本文以沁水盆地南缘某矿的3#煤层为研究对象,基于叠前地震数据体提取的AVO属性预测目标煤层的瓦斯含量.先通过对叠前三维地震数据进行超道集计算和角道集抽取等的处理,计算叠前AVO属性,得到截距(P)、梯度(G)、流体因子(P*G)、拟泊松比(P+G)、横波反射系数(P-G)等多个属性参数的沿层切片.再通过蝙蝠 (BA)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来优化预测模型,构建AVO属性与瓦斯含量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并利用井数据训练非线性预测模型.最终,基于训练后的BA-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研究区内3#煤层的瓦斯含量.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区内目标煤层9口钻井处的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显示该方法的预测误差较小;表明基于BA-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以AVO属性为输入,进行煤层瓦斯含量的非线性预测是可行的.
噪声压制一直以来都是地震资料处理的重要议题之一.不考虑接收端的影响,则可认为地震记录中的有效信号来自于地下介质对震源子波的响应.从时间域上看,不同时段的信噪比是不一样的,通常是浅层的信噪比较高,深层的信噪比较低;从频率域上看,不同频段的信噪比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是震源子波主频附近的频段信噪比较高.因此可根据震源子波振幅谱特征来设计一种纯振幅滤波器.通过对合成地震记录的处理和定量分析,以及对两个海上单道地震资料的处理应用,其中实际资料处理采用的震源子波提取自地震记录中的直达波,结果表明,基于震源子波振幅谱特征设计的滤波器能在海洋地震资料的处理工作中取得预期效果.
主办: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编辑/出版部门:《地球物理学报》编辑委员会
ISSN 1004-2903
CN 11-2982/P